第一一二章 气候已成(1/1)

青浦军校的成立,如果不算日后各种影响的话,单纯就当时的情况来看,其实就意味着精武军军制的又一次改变。@ ..

在精武军建军之初,李永吉无论在经济还是经验方面都很欠缺,所以走的是精兵策略,也就是从招收士兵的时候起,就先严格选兵,选进来之后,就开始用现代武器现代教材进行封闭化训练,与其说是练兵,不如说是办学。

这就是所谓寓教于军的方针,这个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改造士兵,把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训练成精锐,并开始跟整个社会脱节,以至于再也无法脱离精武军这个团体。

这个策略的确很奏效,时至今日,当初招进来的精武军官兵,都对李永吉本人以及精武军这个团体死心塌地,凝聚力暴强,这才是李永吉今后一切作为的基础。

不过,在之后的建军过程中,由于李永吉的不成熟,过早添加了许多马匹,看似不错,实际等于走了个弯路。因为大量马匹的加入,不但让精武军官兵的学习更加复杂化,也浪费了他们许多精力,毕竟马匹可不是一般的难伺候。

正因为如此,为了不让精武军官兵分心,浪费太多不必要的时间,所以不得不招收许多马夫,另外还要招收许多像木工、泥瓦匠等民夫,帮助当初的精武军官兵处理一般的后勤跟杂务,以方便最早的精武军能够专心一志的学习。

再之后,李永吉发现就算在行军作战中,这批马夫啊、木工啊、泥瓦匠等人也很有作用,再加上他们跟精武军一起生活多年,彼此已经十分熟悉,也受到了很多影响,于是干脆就把他们也编入精武军序列,作为辅助兵或者后勤兵的存在。而之前通过正规招兵程序的官兵,则算作战兵。

这样一来,精武军的规模立刻膨胀了一倍多,达到了一个师,近两万人的规模。其中战兵的待遇最高,辅助兵的待遇其次,但都比所谓绿营兵或者八旗兵要强,而且只要是精武军,不管战兵辅兵,他们都是包吃住。家人都会受到精武军的庇护,这才是让他们最开心的。

当然了,既然辅助兵也成为了精武军的序列,那他们平时除了要干辅兵要干的工作外,平时也要学习射击训练跟走列队,只不过更偏重射击,走列队不是那么看重罢了,也就是说,他们也装备了夏普斯步枪或者左轮手枪。

然而问题又来了。这样一个师的部队,已经是扩充到了极限,战斗力也已经趋于完美,如果再加人进来。反而不利于指挥。可随着李永吉的地盘越来越大,需要分兵把守的地方也越来越多,已经不仅仅是需要一只无敌的部队那么简单了,而是需要更多、更多。更更多的兵力。

也就是说,现实的压力,迫使精武军必须要再次做出改变。必须在精兵的基础上,扩大自己的规模。

在这时,李永吉做出了分兵的策略,也就是把全师分成三个步兵团加骑兵团,平均的驻扎在苏州、无锡跟常熟这三个城市,然后每个城市以这一个团为骨干,就地扩军成一个两万人规模的师。

当然,为了迅速扩军,新的招兵条件大幅度降低,主要是要求新兵的年龄、视力、身高还有有无重大疾病这几个硬指标,对识字率方面反而不太刻意追求了。

这样一来,原先的那一个团,就个个都变成了军官,最低也能当个班长,这倒也皆大欢喜,而且精武军官兵之前的生活就是不断的学习加训练,每个人拿出去都能当个教官,招收新兵过去,只要按照之前自己学的东西照葫芦画瓢,就能很好的带兵。

但是,原先的精武军官兵素质就已经是稂莠不齐,有的人水平高点,有的人水平低点,这一下子大扩军,如何才能既能体现公平公正,又能不影响战斗力呢?

好了,军衔制应运而生。

军衔跟军职息息相关,却又实际上是两码事。军衔更像是官员的品级,什么士官长,少尉,少校等,都表示你能享受多少实际待遇,而军职就是实际的职务,比如排长连长之类的,表示你能实际带多少兵马。

平时自然是官职高于军衔,可战斗中一旦部队打散,不成编制,军衔低的人就要自动服从军衔高的人。另外对一些能力很差,但资格很老的人,也可以给他们一个高军衔低职务,让他们感情上不至于过不去,但又不给部队拖后腿。

另外,全军大扩军之后,等于把原先李永吉辛苦拉起来的老兵都给消化掉了,这时候就急需另外一个像之前那样培训基层军官的摇篮。这样一来,以原先精武军中的少数精英为教官,以养心居老营为基地的青浦军校也就应运而生了。

所以说,军衔制也好,青浦军校也罢,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,更深远的东西,李永吉还没考虑到,后世的诸多赞誉,特别是对李永吉那诸多深谋远虑啊,战略大师啊之类的称赞,只能说是后人的过度解读罢了。

也正因为精武军正在急速扩军,所以在重新磨合成熟起来之前,必然有一个衰弱期,这也是为何李永吉最近一段时间放松了扩张的脚步,重新变的保守起来。

这在不知情的外人看起来,就好像他得到一个提督的官职后就心满意足,再也不思进取了。

这当然是笑话,或者说是想当然,他们根本不知道在精武军控制的地盘上,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,也根本不知道在精武军控制的地区,那些清廷下派的官员最近过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水深火热。

当初翁同龢带着文武官员来给李永吉加官进爵之后,就开始明着抢班夺权,一开始是先安插苏州无锡常熟等各地的文官,在这个过程中,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,很顺利,很和谐,很友爱。

然而。接下来当各地文官各就各位,开始执行自己的公务,比如像正常的收税啊、摊徭役啊之类的工作时,就开始感到一股强大的阻力,以至于他们根本就无法正常的开展工作。

比如某知县要派人去某个村子收税,结果派去的人根本收不到钱,反而还被打了一顿,原因是那个村子的百姓大都家里有人在精武军当兵或者做工,那么这些给精武军当兵或者做工的人的家人,就受到精武军的庇护。而任何受到精武军庇护的家人,都是不用向官府交税的,如果你要收税,可以,去找精武军谈去。

好吧,如果有较真的,真的去找精武军说理,那精武军的人就说了,没办法啊。我们精武军不吃朝廷的俸禄,是自己拉起来的部队。这当兵总要吃粮吧,总要买武器吧,这都需要钱吧?钱从哪里来?自然是从我们自己人的家里人要。

那么好了。我们自己又出人又出钱,为国家朝廷奉献了这么多,你好意思再跟我们收税?要收税可以啊,先把拖欠的军费给我们再说。再加上利息,不用多,整个精武军的话。给个一千万两银子,今年上半年的军费差不多也就够了。

什么?怎么军费这么贵?贵自然有贵的道理。你看我们用的都是洋枪洋炮吧,这都是很贵的吧?另外我们的薪水高,抚恤金也高,而且拖家带口的,还得有养家糊口的津贴,这七算八算下来,这个金额合情合理啊。

你说岂有此理?好啊,你们养了那么多绿营,别的不说,那个江南大营,前后花了不止一千万两吧,可最后如何?还不是被发匪打了个稀里哗啦,花钱买的东西都成了人家的战利品。我们呢,别看人数少,没有十万二十万的,但却能打胜仗,这么一算,朝廷还赚了大便宜呢。

这还是跟你讲理,或者肯逗你玩的,换了有些精武军的人,那是压根跟你谈都不谈,直接让人把你轰出去了事,管你几品官,在他们面前都不好使。

好吧,既然惹不起,那躲得起,这个村收不了,找别的村收就是了。但问题是,这种事情只要有了开头,那就是一传十十传百,再也止不住。

为了逃避官府的税收跟徭役,大多数的中下层百姓都踊跃报名参加精武军,条件不够当不了兵的,就去做工,或者当精武军的佃农,反正只要跟精武军搭上了关系,官府就拿你还有你的家人没辙。

本来这些朝廷派来的文官还不以为意,觉得就算能庇护,又能庇护的了多少人?可他们文章写的好,算术却不太好使,不知道倍增效益这个词。

精武军的庇护,虽然是一人当兵或者一人做工,就顺便庇护你的直系亲属,这包括你的亲生父母,还有你的亲兄弟姐妹。

也就是说,只要有一个人在精武军麾下当兵或者做工,他起码可以因此最少庇护三到八个人。

那么那些堂哥表姐之类的怎么办?好办,分家啊,就根据精武军的要求,分成一个个直系亲属组成的小家庭,这样只要有一个人,无论是男是女在精武军麾下工作,那这一家子都可以得到庇佑。

这样一来,组成小家庭不仅仅能够免除官府的压迫,还能顺便免了家族的约束,对解放生产力来说,是再好不过。

只是短短的时间内,常熟地区就有超过八十万人受庇于精武军,不再给朝廷上税,无锡地区则已经有超过两百万人不在官府控制范围之内,青浦县整个就不受官府制约,只有苏州略少,由于张威刻意不过分逼迫,还给官府一点面子,只有近六十万人不受官府的管控。

还在给官府缴税的人,要么是看不上精武军的大户,或者大户名下的佃农,要么就是受大家族约束,不敢去参加精武军的大家族,或者因为地方偏远,消息闭塞,还没获得这个消息的人。

也就是说,有精武军主力驻扎的地方,当地百姓基本就不再受官府制约了,只有其他没有精武军驻扎的地方,还依旧在正常的服从官府领导。

然而,大多数人都不交税,可朝廷每月要求的税款却不能打折扣,其他地方也还指着这边的银子呢。所以无可奈何,只能加重还在缴税人群的赋税,这又让人叫苦连天,等于把那些原本还心向朝廷的人也往精武军的身上推。

为此,薛焕也好,翁同龢也罢,不止一次的派人去找李永吉理论,可李永吉这段日子一直躲在青浦军校不出来,派去的人根本连面都见不到。

翁同龢倒是亲自出马过,想要凭着身份硬闯精武军老营。也就是现在的青浦军校,可依然被挡了驾,把守军校营门的人才不管你是不是钦差大臣的亲兵,也不管你是不是钦差大臣,哪怕是翁同龢不信邪的自己硬闯,也一脚踹过去,好悬没把翁同龢踹出内伤。

没办法,翁同龢只能继续回去写奏折告状,弹劾李永吉飞扬跋扈。不受管制,可这样又能如何呢?朝廷远在北京,鞭长莫及,而且现在还得靠着精武军。一旦惹急了,精武军造反怎么办?

也就是这个时候,大家才知道精武军的厉害,也明白到精武军已经尾大不掉。可没办法,精武军已经成了气候,只能先这么拖着。美其名曰卧薪尝胆,等待时机。

薛焕翁同龢等人也做过别的小动作,比如频频拉拢精武军的各级军官,向张威周达等人都不止一次的派人去劝过,并且不停的以高官厚禄去拉拢,甚至那两名总兵还跟着现身说法,诉说跟着朝廷干,有多少多少好处之类。

然而,没用,一点没用,张威还好,笑呵呵的等你说完,再端茶送客,然后回头就把谈话内容通过无线电直接跟李永吉说。

周达、林春生、江海、江云等人就没这么好脾气了,好点的直接给你个闭门羹,见都不见你,坏一点的,你一旦说什么拉拢,立马派人把你打出去,回头也要么发电报跟李永吉打报告,要么跟身边的情报处官员备个案,总之一点投奔朝廷的迹象都没有。

直接劝说走不通,他们还想通过这些人的家人来个迂回,结果却发现,这些中高级军官的家人早就要么搬到青浦县,要么搬进青浦军校附近,都受到精武军的保护,压根就渗透不进去。

倒是好不容易有个人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周达的三堂叔,结果对方也是一开口就拒绝,并且明着说了,周达这些人受李永吉的大恩,是铁了心的跟随李永吉,根本就无法劝动。周达自己就当着他们这些老人的面说过,谁要敢劝他背叛李总办,只要说一句,哪怕是亲爹亲娘亲生骨肉,他也一刀宰了再说……都说这种狠话了,那说别的还有用么?

只能说,这些清廷官员根本就不明白精武军内部的情况,他们不根本知道精武军早就已经跟清廷离心离德,而且精武军的人都鼓励内部思辨,也就是从各个角度来看待问题。

在精武军的人看来,清廷的力量根本无法跟精武军比,哪怕现在造反,他们也有信心可以一直打到北京城,纵横天下而不败。李永吉现在不反清,肯定是有他的顾虑,顾虑是什么,他们看不出,但听大人的话肯定没错。

跟清廷干没好处,精武军内部又实行特殊的制度,所有基层官兵都受过大恩,他们都把这种恩情寄托在李永吉的身上,已经自成一体,外人是根本无法对这样的集体进行渗透的。

如果说是半个多月以前,那么以咸丰皇帝的尿性,说不定听到这里后,真就一根筋的下旨严办,要捉拿李永吉进京,可是短短时间内,江南地区就风云变幻,清军接连又发生了两次重大失败,让他无法下这个命令,只能继续忍受精武军的存在以及李永吉的跋扈。

是哪两个重大失败呢?

首先,是西边。在八月初的时候,陈玉成忽然率军出击,率军两万,不但一举解了安庆之围,而且在安庆城下全歼湘军主力,然后顺势乘船挥军西进,期间势如破竹,击破九江、直达汉口,在汉口与武昌抢掠一番后,因为害怕后勤被掐断,重新回军九江,沿途把各地团练犁了一遍,最后在九江重新建立防线。

其次是东边,杭州城在李世贤的攻击之下,守军张玉良突然叛变,结果一举夺城,杭州将军瑞昌也葬身在杭州。这还不算,此后宁波的洋人忽然派出一支洋人组成的军队,接连攻克台州与温州,烧杀抢掠一番后,竟然把城市交给了太平军!

与此同时,上海的洋人也出动了一支军队,开始在兵舰的支持下,接连击破南通、江阴跟镇江,并且在镇江与太平军回合,双方合兵一处,一路北上,目前已经再次打破了扬州,兵锋直指淮安!

到处都是烽火啊,这让咸丰皇帝最近难得的好心情再也好不起来,再也没法继续跟自己的兰贵人玩风花雪月,只能把原来下旨捉拿查办的命令,变成了让李永吉尽快出兵救援的命令,而且口气十分缓和,一派圣眷正隆,朕很相信你的姿态。

殊不知,咸丰皇帝的这一番作为,让江南地区的百姓对朝廷更是离心离德,这下子,就连原先最看不惯李永吉的人,也知道李永吉气候已成,朝廷根本就拿他没办法了。